北汽藍谷公布了8月銷量數據為3766輛,同比下滑7.56%,而前1-7月銷量10650臺,其中極狐品牌占了7776臺,這意味著,今年前7個月,北汽新能源的銷量不足3000臺。
今年1-8月銷售24416臺,同比增長68.11%,主要源于極狐品牌的銷量加入。8月去掉極狐,來自北汽新能源的銷量更少。
北汽新能源銷量的下墜之路
作為北汽藍谷的主要組成品牌,從2013年-2019年,北汽新能源連續七年成為純電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,雖然2019年同比上年微降4.69%,依然保持著領軍品牌的銷售量級。
但到2020年,北汽新能源的銷量迅速掉到2萬多,連上一年的零頭都不到,同比降幅82.79%。用當時某媒體的評價,北汽新能源的頹勢預料之中,但規模之大卻意料之外。同一年,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19萬臺,同比下滑17.35%。
2021年其他新能源品牌銷量爆發的時候,北汽新能源依然只維持在了2.6萬臺水平。
2022年1-8月銷量同比增長68.11%,但別激動,這主要歸于極狐汽車的銷量,北汽新能源銷量至今依然只有3000多臺。
2019-2020年怎么了?在新能源車滲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,北汽新能源銷量緣何突然跳崖式下跌,并且一蹶不振?
媒體分析,造成北汽新能源慘跌谷底的主要因素有兩個:一是補貼政策退出,二是沒有競爭力產品。
補貼政策退出激活新能源車市競爭
從2013年開始提出新能源補貼政策快速推動了新能源車市的發展,銷量每年都以成倍式增長,隨著更多企業進入新能源車生產陣營,政策性補貼逐漸退出是必然的趨勢,尤其是到了2018-2019年、2019-2020年,三年間補貼退坡幅度高達50%,純電續航里程250公里以下的車型直接取消補貼。
主要依靠補貼“生存”的北汽新能源,在政策退坡之后,面臨巨大的營收壓力,根據北汽藍谷發布的財報顯示,2019年依托15萬輛銷量,利潤達到9201.01萬元,但到2020年則虧損64.82億,2021年虧損超52.44億。
研發擺爛,產品幾乎停滯在2019年
政策退出,北汽新能源的主銷車型很快失去市場競爭能力,但真正對消費者購買產生影響的,是這3年間大量進入的新能源企業和上市的新車型。
2018-2020年間,以蔚來、小鵬、理想、威馬、哪吒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,紛紛推出了以“智能化”為方向的新車型,可以說代表了新能源車的競爭方向,也不斷拓寬著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認知。
而這3年間,與北汽新能源曾經同一起跑線的比亞迪、吉利新能源、廣汽AION等,也在加大密度上市更多的新能源車型,不斷加大投入研發,開發升級技術平臺。
面對這樣的競爭局勢,北汽新能源的在售車型,更多還是在燃油車基礎上“改版”而來,只能通過硬抗面向C端消費市場。
通過盤點在售車型,可以看到在產品研發和升級上,北汽新能源在車型產品上的“無所作為”。
車型數量上,分布在兩個品牌下的車型,加一起共7個系列產品,基本定位在緊湊型轎車、SUV級別,價格范圍在20萬內,總結起來就是車少價高,當然這是在不包含終端店的實際優惠來說的。
車型升級上,很多最新的車型年款還停留在2019款、2020款,就是勉強在賣的程度了。僅有一款EU7升級改款到2022款。
續航能力上,所有車型最高官方續航里程501KM,加上車型在實際中續航損耗的口碑并不太好,實際上北汽新能源沒有很能打續航的產品。
從現有在售的產品反饋出來的,其實是北汽新能源在技術研發上的缺失,沒有獨立的技術平臺、沒有代表技術含量的車型產品,更別說現在已經快速推進到智能化的新車型了。
如果在2019年,說起北汽新能源的車,還代表了大廠的品質保證,那現在的2022年,在消費者心目中,已經是老態化的印象了。這也是北汽新能源在2020年突然掉隊的一個關鍵因素。
北汽新能源已無力趕超 智能化要看極狐
北汽新能源未來能否起死回生,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還未可知,但現階段已經在電氣化+智能化競爭中嚴重掉隊,無力趕超。
好在北汽藍谷還有極狐汽車,作為獨立運營的品牌,首先沒有被禁錮在北汽新能源的傳統品牌印象下,這是好的起點。
極狐汽車阿爾法T、阿爾法S先后上市交付,2021年累計銷售4993輛,今年1-7月極狐汽車累計銷量逐步攀升到7776輛,5月7日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上市,進一步補足了產品的類型。
同時伴隨新車型的,是極狐汽車今年引起全民熱潮的線上演唱會營銷,先后大手筆冠名了崔健、羅大佑線上演唱會,在網上掀起一股懷舊風,同時開啟了線上演唱會這一營銷模式,隨后有其他汽車品牌進行仿效。雖然這一做法被很多人稱為“看不懂”,但從結果來看,至少提起線上演唱會,會有很多人記得極狐汽車,提到極狐汽車。
熱鬧的聲量還不能立即轉化成銷量,以華為科技為賣點的新車型是否能夠更進一步打開市場,就還需要時間驗證,但北汽新能源的前車之鑒,對于極狐汽車來說應該有更深的體會,無論何時,保持產品優勢、抓住市場機遇都是極其重要的。
發表評論